即由特異性傳染源,包括特殊菌種 (霉菌、結核、梅毒、雅司、傷寒等)及原蟲類 (囊蟲等)等感染,并在骨關節組織內引起較為特定的病理生理及組織結構的改變。其中以結核性腰椎病占大多數,由于前幾年人們對結核病防治工作的忽視,造就了目前結核感染性疾患死灰復燃的局面。同樣梅毒等疾病 的死灰復燃,也增加了診斷治療腰椎病的難度。當然,這也提醒了醫務工作者在醫療中預防宣教的重要性,只有全面提高群眾的抗病防病、自我保護的意識,才能真正減少乃至消滅該類疾病的發生。
另外還要提到病毒感染 (如:帶狀皰疹等)所致的腰椎病,此類疾患多發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,多可因勞累、受涼或其他疾病久治不愈及老年患者等情況下感染,其發病不具有典型病毒感染的特征,并不一定出現特征性的皮疹等表現,易與其他疾患相混淆。近年來因工作壓力大,過度勞累而發病的病例亦有所增加,故宜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以免誤診、漏診。
即泛指各類化膿性細菌 (如革蘭氏陰性及陽性球菌、桿菌等)對腰椎的侵犯,并形成局部化膿性感染灶,進而對周圍組織產生物理、化學性刺激,引致各種生理病理免疫學反應。其中包括血源性繼發感染、盆腔內炎癥蔓延及局部手術操作后的繼發感染等。
椎間盤組織承受人體軀干及上肢的重量,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勞損較其他組織為重。腰椎間盤經有少量血液供應,營養極為有限,從而極易退變。研究證明,接近20歲的椎間盤已經有退變,20-30歲間有的已經明顯退變,纖維環出現了裂痕。而30歲以上的椎間盤均有退變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椎間盤纖維環出現網狀變性和玻璃樣變,失去原來的層次和韌性,產生不同裂痕,繼而完全破裂。
椎間盤髓核是富含水分、有小分子彈性粘糖蛋白的組織,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,幼年是含水量可達80%以上,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,老年時可達 70%,椎間盤含水量的多少決定了其內在壓力水平和彈性狀態。髓核的退變多在骨關節和纖維環退變的基礎上發生的。在腰椎負荷量加大的時候,椎間隙壓力增高而椎間盤變性加速,纖維環的裂隙加深,變性的髓核沿著裂隙而突向邊緣,這形成了腰椎間盤突出。